同心共筑搬迁梦
谢月清
今年是红日机械厂建厂五十周年,也是从寸石搬迁到岳阳市十九周年。五十年的红日厂史,是一篇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创业史;是一篇群策群力、攻坚克难的奋斗史。五十年的峥嵘岁月中,工厂从寸石搬迁到岳阳市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是建厂五十周年历史篇章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最光辉的一页。在建厂五十周年的时候,回顾当年的搬迁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启示。
抓住机遇,果断决策,确定搬迁。红日机械厂的建厂是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一九六六年,根据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指示,经周总理批准,红日机械厂在湖南新邵寸石的山沟中建厂。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职工齐聚山沟,开始了献青春、献终生的艰苦工作。在开门就见山、出门上下坡的环境下,经过努力,一个以山洞为主体的国家大型二类军工企业在山沟中拔地而起,成为兵器工业系统小口径引信科研和生产的骨干企业之一。同时,生活设施也逐步配套,职工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工厂所在地也由一个穷山沟发展成为新邵县除县城外最热闹的小镇。
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的一切包括产品产量、人员编制、资金调拨、职工工资等都由国家包揽,工厂只需按计划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即万事大吉。因而当时工厂稳定兴旺,职工生活也差强人意,工厂地处山沟中的种种弊端对生产和生活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军工企业保军转民方针的实行和推进,工厂地处山沟的弊端全都暴露出来: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社会负担重、生产生活成本高,军品任务锐减、民品一时跟不上,人才引进难、留不住,职工就医难、子女就业难等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工厂的生产经营和职工的生活以及思想情绪,使工厂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每况愈下,效益越来越差,慢慢地从兴旺跌入谷底,在困境中艰难的维持。
三线军工企业的困境,国家充分了解和掌握,及时作出了将部分三线军工企业从山沟搬迁进入城市的决定,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措施。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工厂敏锐地及时抓住机遇,在广泛征求全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迅速果断地做出了工厂搬迁的决定并获得了国家的批准,迎来了工厂搬迁的曙光。
艰苦奋斗,群策群力,实现搬迁。一个这么大的企业整体搬迁谈何容易。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建新厂,二是整体搬迁到新厂。工厂立即紧张地部署和开展各项工作。召开厂领导班子会议、中层干部会议、职工代表大会和各种专题会议,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于一九八七年在岳阳开“窗口”的基础上,争取到列入国家的政策和资金以及贷款额度,成立岳阳新厂建设指挥部,开始紧张艰难的新厂施工建设。全厂上下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搬迁岳阳这个目标不懈地奋斗。工作在岳阳新厂工地的同志们住工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夏天烈日晒,冬天北风吹,水电供应不正常。他们毫无怨言,连续作战,按照任务要求努力作好自己的工作。留在老厂坚持生产的同志们,一心扑在工作上,坚持安全、优质、高产、低耗的要求尽职尽责搞好生产经营,尽量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和效益来支持新厂建设。新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除了国家拨付和银行贷款以及施工单位带资施工外,有一部分资金需要工厂自筹。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广大职工踊跃响应工厂集资的号召,为新厂住房建设每户集资5000元,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全部到位,为加快新厂的建设作出贡献。
十年艰辛结硕果,欢欣鼓舞迎搬迁。从一九八七年开“窗口”到一九九七年,历时十年的新厂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尽管有些设施还不尽完善,但初步具备了全厂整体搬迁的基本条件。兵器总公司和中南兵工局向工厂下达了在一九九七年内完成正式从寸石搬迁到岳阳的指示。消息传来,全厂沸腾,大家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打心底里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我们终于要进城了”。
实施正式搬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整个搬迁工程的“压轴戏”。一方面,几千台设施设备、多种物料、近两千户家庭、近万名职工家属,途径四百多公里,要确保安全地搬到岳阳新厂。另一方面,生产经营特别是军品生产任务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整个搬迁工程工作量之大,困难之多,时间之紧,在工厂历史上史无前例。广大职工表现了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一手搞生产,一手搞搬迁,先搬“小家”(各家各户的东西),再集中精力搬“大家”(工厂的设备和物料)。当工厂资金紧张,无法按文件规定发给搬迁补贴时,大家充分理解,积极地自己垫资,自己找车,搬自己的“小家”,到一九九七年九月份就基本搬完,为此后集中精力保证工厂“大家”的搬迁打下了基础。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八日,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天十一车满载设备和物料的汽车开出了车间,奔向岳阳新厂,受到了老厂职工的热烈欢送和岳阳新厂职工的热烈欢迎,自此拉开了红日机械厂正式整体搬迁的序幕。此后的三个月里,承担搬迁任务的同志们住在车间,吃在车间,睡在车间,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工作,终于在一九九七年底完成了工厂整体搬迁任务,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人员和车辆的重大安全事故,堪称安全、顺利、圆满。
工厂搬迁到岳阳至今年已有十九年了,这次搬迁改变了工厂的命运,改变了职工和子孙后代的命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天,在庆祝工厂建厂五十周年的时候,我们要更加继承和发扬在搬迁中表现出来的红日精神。当大家漫步在王家河公园、徜徉山水之间心旷神怡的时候,当佇立在洞庭湖边、眺望美丽的湖光山色的时候,当享受四通八达的交通和便利的生活条件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当年在山沟中的艰辛,更不要忘记十九年前的那次搬迁……
2016年5月
作者简介:谢月清,男,1946年出生,湖南新邵人,历任湖南红日机械厂宣传部干事、宣传部部长、厂办副主任、厂党委书记。